. 侘寂 /(日)大西克礼著 ;曹阳译
ISBN/ISSN:978-7-5682-9089-0
中图分类号:B83-093.13
出版: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0.11
简介:《幽玄》,时间进入中世,在日本歌人的领略下,佛法、老庄、日本的神道被揉合出一种独特的幽玄美学。幽是隐微,玄是奥妙的黑,幽玄原指枯淡之心的深邃境地,诸行无常的人生真义。幽玄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追求一种以“神似”的精约之美,以引发欣赏对象的联想。在浮世绘中体现为,描绘出自然蕴藏的生命灵气和超凡脱俗的意境,氤氲出缥缈空灵的气息,带着散漫耽美的诗性,余白,含蓄、内敛、隐晦、意味深远、神秘微妙。大和民族从阴翳中发现美,隐蔽、枯寂、妖艳、写意,最后调和成一种在静谧阴暗中追求的美感。《物哀》,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语》写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物哀美学。哀是怜悯,也是感叹、赞扬,是内心直接发出的声音。花鸟风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无常、发出死亡警告,万物都是一期一会。看樱花落下,我们感受到美与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观下的漠然、热情,或哀愁。物哀”是客观的对象(物)与主观感情(哀)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趣,是对客体抱有一种朴素而深厚感情的态度作为基础的。唯美的物哀,象征人类认识了生命局限后的净化与超脱,转身谈论真实情感。
责任者:大西克礼 著 曹阳 译
载体形态:3册(266;147;102页) ;20cm
附注:美学思想研究人员
豆瓣内容简介:
豆瓣作者简介:
大西克礼(1888—1959),被尊为日本学院派美学的开创者,日本现代美学大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哲学专业,曾在东京大学担任美学教师,后埋头钻研美学和翻译。上承席勒、黑格尔等西方审美哲学,从日本古典文化中挖掘出“幽玄、物哀、侘寂”三大美学概念,奠定了日本艺术美学的核心,影响深远,著有《幽玄与哀》《风雅论——“寂”的研究》《美意识论史》等。
译者
曹阳,东北财经大学日语系毕业,热爱阅读和写作,尤其对日本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研究,熟悉日本美学精神和日本各个类别的作家,曾参与过《日本精神史》一书的翻译工作,致力于以流畅的翻译语言为读者呈现日本人自己心中的日本文化。
目录:
《幽玄》
一 作为艺术的歌道和作为美学思想的歌学
二 作为价值概念与样式概念的“幽玄”
三 中世歌学中的幽玄概念的展开
四 正彻、心敬、世阿弥、禅竹的“幽玄”概念
五 “幽玄”和“有心”、“幽玄体”与“有心体”
六 样式概念的价值意义和记述意义
七 作为美的概念的幽玄内容及考察的视点
八 “幽玄”概念审美意义的分析
《物哀》
一 “哀”的概念的多义性及美学考察的困难
二 “哀”的语义、其积极与消极意味及其他意味的价值关系
三 本居宣长关于“物哀”的学说
四 感情上的深刻、对哀的主观主义解释
五 “哀”从心理学向美学的展开,从一般审美意味向特殊审美意味的分化
六 作为审美体验的“哀”的构造
七 美与“哀”、悲哀与美的关系
八 美的现象学性格与哀愁
九 平安朝时代的生活氛围和“哀”的审美文化发展
十 知性文化的缺陷,唯美主义倾向,“忧郁”的概念
十一 平安时代的自然感情与“哀”
十二 “哀”的相关用例研究,“哀”的五段意味
十三 特殊审美意味的“哀”的用例
十四 情趣象征的问题及其直观契机
十五 审美范畴的“哀”的完成及其用例
《侘寂》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一)
第三章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二)
第四章 俳谐的艺术本质和“风雅”概念
第五章 “寂”的一般意味和特殊意味
第六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一)
第七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二)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三)
第九章 “寂”的审美界限与茶室的审美价值
分馆名 | 馆藏部门 | 图书条码 | 索书号 | 登录号 | 状态 |
A | 中厅社科借阅区(负一层至三层) | 2329208 | B83-093.13/3 | 2329208 | 在架可借 |
序号 | 图书条码 | 索书号 | 登录号 | 藏书部门 | 流通状态 | 年卷期 | 装订册 | 装订方式 | 装订颜色 |
类型 | 说明 | URL |
评 论 |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6696473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