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峰著 ;杜文玉主编
ISBN/ISSN:978-7-5541-3574-7
丛编:隋唐长安城圆丘与祭天丛书
中图分类号:I247.81
出版: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8
简介:圜丘是隋唐长安城中的重要祭天礼仪空间,唐代共有二十多位皇帝在这里进行祭天活动。本书通过一个个皇帝的祭天故事描写来反映圜丘作为隋唐祭天重要礼仪空间的重要价值。皇帝祭天故事中穿插政权争夺等重大事件,展示当时祭天的礼仪流程,以及圜丘的建筑形制、祭天的具体节令时间,挖掘祭天的重要性、历史意义以及隋唐时人们对天崇拜的观念等。
责任者:王效峰 著 杜文玉 主编
载体形态:210页 ;21cm
豆瓣内容简介:
1999年位于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操场旁的隋唐圜丘遗址正式由考古部门发掘了。圜丘又称“天坛”,早在1957年,就被文物考古部门确认了,并树立了省级文物保护碑,防止被破坏,但却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此次正式发掘,极大震动了学术界,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国内外各种媒体纷纷报道。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为圜丘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在我国古代祭祀体系中等级最高,礼仪最为隆重。不仅如此,还因为这座圜丘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代祭天场所,比北京的明清天坛早1000余年。北京天坛高5.4米,西安圜丘高8米,前者4面有台阶,后者12面有台阶(陛),故更加符合周代礼制的规范。自建成以来,先后有隋朝的2位皇帝,唐朝的19位皇帝,共计21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祭天大典。为了更好地展示这座古代礼制建筑的雄姿,2014年规划建设“天坛遗址公园”,2018年2月16日,即正月初一,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遗址区内除了有天坛博物馆及少量配套设施外,周围有绿地及道路,公园南侧有长200米,宽30米的绿化廊道,形成了以天坛为核心,南北通透的视觉效果,从而达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绿地建设完美结合的目的,并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又一处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的游览场所。
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隋唐时期的礼仪文化,尤其是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礼制与祭天制度,西安曲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这两部书。《隋唐长安城圜丘》一书,着重从古代祭天制度与圜丘形制的角度撰写,主要涉及了隋唐时期的国家礼仪制度、圜丘形制、祭天仪制,祭器与祭品、祭服与仪仗、乐舞与歌辞,隋唐祭天礼仪对后世诸朝以及周边诸国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隋唐皇帝祭天故事》一书,则围绕着隋唐两朝皇帝圜丘祭天所发生的故事这一主题撰写,除了对这一历史时期皇帝圜丘祭祀的次数、特点及意义进行论述外,对每一位皇帝在位期间亲祭与有司摄事的社会背景、原因与影响、祭祀经过以及所蕴含的政治意义等,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论述。这两部书的内容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将整个隋唐时期围绕着圜丘祭天的相关制度与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以便使广大读者对我国古代这一重要的礼仪制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有关中国古代礼制以及祭祀礼仪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问世,但由于专业性过强,并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从而对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两部书的推出,除了宣传西安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外,就是为了改变目前这一现状而有意安排的。为此,要求这两部书必须做到文字流畅,叙事清楚,既要详尽地介绍古代的相关制度,又要交代清楚历史渊源;既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又要增强故事性与趣味性,真正做到通俗性与学术性的完满结合,为普及我国古代的制度文明而贡献一点力量。为了更好地反映书中的内容,同时还附有许多图表,做到图文并茂,从而有助于读者理解我国古代这一重要礼仪制度及其所蕴涵的深刻文化意义
在我国古代长达数千年的岁月里,虽然经历了许多朝代,然遗存至今的天坛遗址却仅有两处,即北京与西安天坛。由于这两处天坛相隔千余年,所以在形制上并不完全相同,考察这些不同之处,对了解我国古代祭天制度的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变化在这两部书中都有所交代,当读者阅读完这两部书后,再参观这两处天坛遗址,相信将会有不同的感受,从而也会为我国古代悠久的历史与宏伟的建筑而自豪。
随着西安天坛遗址公园的开放,将会有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此参观,而本书的出版发行,将有利于宣传西安的悠久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从而促进本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豆瓣作者简介:
著名唐史,考古专家
目录:
引言 2
目录 4
第一章 圜丘祭天礼的历史回顾 5
第一节 隋唐以前的圜丘祭天 5
第二节 隋唐圜丘祭祀的形式、数量和特点 8
第三节 隋唐圜丘祭祀的意义 14
第二章 隋代帝王与圜丘祭天 21
第一节 天坛初建——隋文帝与圜丘祭天 21
第二节“弃厥肆祀”——隋炀帝与圜丘祭天 26
第三章 唐代前期皇帝与圜丘祭天 31
第一节 转危为安——唐高祖与圜丘祭天 31
第二节 帝基初固——唐太宗与圜丘祭天 36
第三节 征辽功成——唐高宗与圜丘祭天 40
第四节 女主临朝——武则天与圜丘祭祀 44
第五节 祭坛风云——唐中宗与圜丘祭祀 50
第六节 礼仪之争——唐睿宗与圜丘祭天 55
第七节 盛世大典——唐玄宗与圜丘祭祀 59
第四章 唐代后期皇帝与圜丘祭祀 65
第一节 拨乱反正——唐肃宗、代宗与圜丘祭天 65
第二节 危亡之秋——唐德宗与圜丘祭祀 70
第三节 横海乱平——唐文宗与圜丘祭天 75
第四节 灭佛运动——唐武宗与圜丘祭天 78
第六节 祭坛荒芜——唐昭宗、哀帝与圜丘祭天 84
后记 90
分馆名 | 馆藏部门 | 图书条码 | 索书号 | 登录号 | 状态 |
A | 文学图书借阅室(三层北) | 2245453 | I247.81/274 | 2245453 | 在架可借 |
A | 文学图书借阅室(三层北) | 2245454 | I247.81/274 | 2245454 | 在架可借 |
序号 | 图书条码 | 索书号 | 登录号 | 藏书部门 | 流通状态 | 年卷期 | 装订册 | 装订方式 | 装订颜色 |
类型 | 说明 | URL |
评 论 |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8643207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