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玥著
ISBN/ISSN:978-7-305-19526-6
中图分类号:G649.29
出版: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12
责任者:张玥 著
载体形态:228页 ;24cm
豆瓣内容简介:
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研究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一时期除了西南联大的辉煌历史,还有“文军长征”“鸡犬不留”“沙坪学灯”等动人片段。
《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治校方略研究》基于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角色的研究视角,以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对大学组织发展阶段的划分为依据,将大学校长在抗战时期国立大学的生存、发展和提升中的行为、理念和角色进行剖析,为今日大学发展之观照提供可能。
豆瓣作者简介:
张玥,1983年生,201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医学教育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数篇CSSCI论文,新华文摘摘编。教学事迹被《扬子晚报》和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抗战时期的国立大学与大学掌舵人
一、抗战前后的国立大学
(一)抗战前建立的国立大学
(二)抗战后建立的国立大学
(三)关于“民国五大学”
二、抗战时期的国立大学校长
(一)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任职的概况
(二)“大学的危难”与“校长的挑战”
三、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的角色:掌舵人
(一)大学校长角色论
(二)抗战时期国立大学的“掌舵人”
四、小结
第二章 校长与国立大学的生存:“战时需做平时看”
一、国立大学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抗战前国立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二)抗战初期关于高等教育方针的争论过程
(三)抗战初期的高等教育政策与大学办学经费
二、国立大学内迁的共同选择
(一)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整体内迁
(二)内迁中校长们“各展其能”
(三)大学内迁的双重意义
三、国立大学办学宗旨的确立
(一)“国家文化之中心”与大学“教化”功能
(二)教育救国观
(三)“全面抗战论”与“创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
(四)“学术救国”之责任
(五)大学“国立化”与“现代化”
(六)患难中的大学认同
四、小结
第三章 校长与国立大学的发展:“炸弹下长大”
一、校长与国立大学教师的发展
(一)大学教师的聘用
(二)大学教师的激励机制
(三)大学教师的发展
(四)“教授治校”
二、校长与国立大学学生的发展
(一)严格选拔和考试
(二)通才教育
(三)办学条件与学术风气建设
(四)以生为本与学生自治
三、小结
第四章 校长与国立大学的提升:“创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
一、国立大学校长文化观的养成
(一)中西两种文化的融会贯通
(二)抗战时期特殊背景的催化
二、校长与国立大学的文化
(一)科学民主
(二)爱国进步
(三)团结乐观
三、校长与国立大学的精神和校训
(一)国立大学的精神
(二)国立大学的校训
四、校长与国立大学的教风学风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分馆名 | 馆藏部门 | 图书条码 | 索书号 | 登录号 | 状态 |
A | 中厅社科借阅区(负一层至三层) | 2144264 | G649.29/53 | 2144264 | 在架可借 |
A | 中厅社科借阅区(负一层至三层) | 2144262 | G649.29/53 | 2144262 | 在架可借 |
A | 中厅社科借阅区(负一层至三层) | 2144263 | G649.29/53 | 2144263 | 在架可借 |
序号 | 图书条码 | 索书号 | 登录号 | 藏书部门 | 流通状态 | 年卷期 | 装订册 | 装订方式 | 装订颜色 |
类型 | 说明 | URL |
评 论 |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7087019位用户访问本系统